目前分類:雨華集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雨華集


2-饒

  饒者饒恕之謂,亦即寬饒之意,與恕字差不多

意思,不過嚴格分析起來,亦有分別,饒就係寬恕

別人之罪過,恕就不祇寬恕別人,反之有推己及人

之舉,所以古人有云其能恕乎,己所不欲,勿施于

人,不獨寬恕人之罪過,反以此而自省,此之謂恕

。饒就談不到後者,今特將饒字來講,而不講恕宇

,就因饒易做,恕較難行,因為佛注重因果,假使

別人有得罪你,而你一定要存報復之心,每事必報

,則將來冤冤不息,永無了期,所以能恕則恕,得

饒人處且饒人,對於被饒之人,當然衷心感謝,對

於自己又方便,因心無掛礙,無報復心存在,自然

空空洞洞,得大自在,何樂而不為哉,況且人得罪

了你,縱使你報復了,對於以前之損失已經得不回

來,然則何苦又種下冤仇,撇開學佛不講,做人亦

復如是,所謂多一個朋友,好過多一位仇人也。明

乎此理,便可知饒人之好處,而且能夠饒人者,心

量必廣,心無宿物,心無宿物即神仙,此語頗堪細

味也。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雨華集

1-佛即是心心即是佛

  向佛不求外表,祇注重內誠,夫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一切唯心,故不獨作出之事須從佛徑,就是心中所想,亦不能稍涉邪思,此所謂佛在心,而且時時刻刻務須具有虔誠態度,所謂虔誠兩字,作何解釋,怎樣叫做虔誠?無非四種法門,由四種淨心所成。第一信心,第二直心,第三柔和心,第四恭敬心。

  何謂信心?就是信一切眾生平等,諸法平等,與人接物,與佛長持,一切皆無怨無憎,無愛無嫌,無妒無羡,不諂不驕,眾生平等,謂之信心。

  何謂直心?與人論事,依據實際,不偏不曲,不增不減,不存偏見私見。

  何謂柔和心?所謂柔和心者,亦即同情心,視對方有何所需,有何恐懼,有何困難,以己之力,助人不足,解人疑憂,安人身心,此之謂柔和心。

  何謂恭敬心,視對方如恩人,如善知識,如父母姊妹,存恭敬心非為個人利益而起敬念,此之謂恭敬心。

  虔誠二字,就是這樣解,這樣去做,有此四種敬心,即有四種效果,得人信仰,得人親近,得人歡喜,得人敬愛,如此漫言學佛,就是為人,亦無往而不利,故虔誠二字,功效如斯。至于說到學佛入門,頗多佛徒均以為佛門深大,無所適從,其實佛道理甚顯淺,說到怎樣修特,實在是非常容易,本來佛教宗旨與儒教無稍異,既明儒說,可將儒經為例,淺說幾句,俾知門徑所在,儒教之五常,亦即佛教之五戒,不過五常太抽象,而佛教五戒較為實際,令人易學,今試舉一例,五常所謂仁義禮智信,不外佛教之五戒,所謂不殺者為仁,不盜者為義,不作邪思者為禮,不作妄語者為信,不飲辛者為智。如此比較,則佛教較為實際,較為易學,因此各佛徒請以此而深思,為學佛入門可也。世間人,多以為佛說為迷信,為消極,此又是以白作黑,大謬不然,其實佛說一切,均教人積極,如上所說,不是教人先整身,以心從事,積極為人乎,何得謂為消極,各人以為如何耶。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雨華集 序文


乙丑桂秋。訪求衲數十年來乩壇語錄,暨前後選集,彙輯成書。顏曰:「道濟雨花新輯」。既殺青,將付梓,丐序於衲。因鑒其向道之誠,益喜其自覺覺人,自渡渡人之志,聊贈一偈。
偈曰:一心即佛,萬流歸一,三千大千,慈航唯一。
弟子勉乎哉!他日靈山會上好相見也。
道濟合什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序(一)

蕭蕭黃葉,颯颯金風,清秋氣爽,胸懷豁朗,閒倚孤松,細看奔流,偶有棖觸,慨嘆人生如寄,有若流水行雲,瞥眼而逝,了然無蹤。涉境生心,撩起閒愁,則六根難淨矣。
夫,流水無情,終趨洋海,白雲出岫,飄散穹蒼,與其蕩漾於溪澗之中,氤氳於岩壑之間,動靜不同,聚散有異,世事無常,固如是也。若心有所住,相又何能空,相隨念起,亦隨念滅,攝心止妄,應無所住心,雲隨風散,碧空如洗,復見本來;正如靈台清湛,無所障礙,本性自見,否則涉境添愁,縈懷於流水行雲之中,著相遐思,心扉緊閉,豁通難期,無異自溺苦海。
道濟禪師,前身羅漢,再來遊戲人間,裝瘋佯狂,以排遣其一副熱心腸,所作所為,悉本我佛慈悲之旨,無忤於癲僧之號,終能證果菩提,得成佛道,永留面目於人間,如斯大智慧,豈能以癲目之哉!若目以為癲者,其人便著於相,難聞佛法矣。
道濟壇場,地雖不廣,然而幽雅清靜,供奉
道濟禪師,門下士庶,翰墨結緣,清操脫俗,師徒暢,顯揚佛理,力闢邪異,端風衛道,有金石之音,無鄙俚之詞。堂前佳士,為弘師訓,選集菁華,刊行於世,暮鼓晨鐘,殊堪嘉尚。因書數行,以誌其盛云爾。

歲次己未霜降之月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赤松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序(二)
道濟雨花新輯者,蓋濟佛傳燈之作也。弟子等問道於沙盤柳枝之間,獲寶訓於佛壇乩筆之下,天花雨降,頑石何止於點頭,片語覺迷,指心而歸淨土,乃知菩提無樹,色空即是真如,信是有緣,眾生皆有佛性。
惟念三千大千世界,正多歧路之人。迷時師渡,當賴一聲棒喝。覺時自渡,自性即是慈航。惟盼開卷明心,自可拈花微笑矣。
濟佛降生於南渡之間,以大乘功,行入世法,納須彌於芥子,觀宇宙於粒砂,傳道解惑,渡人於談笑之間,讀其乩示,如話家常,一語覺迷,村嫗皆識,進可修道,退可修身,固吾人立身處世之寶鑑也。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雨華集-全文

乙丑桂秋。訪求衲數十年來乩壇語錄,暨前後選集,彙輯成書。顏曰:「道濟雨花新輯」。既殺青,將付梓,丐序於衲。因鑒其向道之誠,益喜其自覺覺人,自渡渡人之志,聊贈一偈。

偈曰:一心即佛,萬流歸一,三千大千,慈航唯一。

弟子勉乎哉!他日靈山會上好相見也。

道濟合什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序(一)

 

蕭蕭黃葉,颯颯金風,清秋氣爽,胸懷豁朗,閒倚孤松,細看奔流,偶有棖觸,慨嘆人生如寄,有若流水行雲,瞥眼而逝,了然無蹤。涉境生心,撩起閒愁,則六根難淨矣。

夫,流水無情,終趨洋海,白雲出岫,飄散穹蒼,與其蕩漾於溪澗之中,氤氳於岩壑之間,動靜不同,聚散有異,世事無常,固如是也。若心有所住,相又何能空,相隨念起,亦隨念滅,攝心止妄,應無所住心,雲隨風散,碧空如洗,復見本來;正如靈台清湛,無所障礙,本性自見,否則涉境添愁,縈懷於流水行雲之中,著相遐思,心扉緊閉,豁通難期,無異自溺苦海。

道濟禪師,前身羅漢,再來遊戲人間,裝瘋佯狂,以排遣其一副熱心腸,所作所為,悉本我佛慈悲之旨,無忤於癲僧之號,終能證果菩提,得成佛道,永留面目於人間,如斯大智慧,豈能以癲目之哉!若目以為癲者,其人便著於相,難聞佛法矣。

道濟壇場,地雖不廣,然而幽雅清靜,供奉

道濟禪師,門下士庶,翰墨結緣,清操脫俗,師徒暢,顯揚佛理,力闢邪異,端風衛道,有金石之音,無鄙俚之詞。堂前佳士,為弘師訓,選集菁華,刊行於世,暮鼓晨鐘,殊堪嘉尚。因書數行,以誌其盛云爾。

 

歲次己未霜降之月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赤松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序(二)

道濟雨花新輯者,蓋濟佛傳燈之作也。弟子等問道於沙盤柳枝之間,獲寶訓於佛壇乩筆之下,天花雨降,頑石何止於點頭,片語覺迷,指心而歸淨土,乃知菩提無樹,色空即是真如,信是有緣,眾生皆有佛性。

惟念三千大千世界,正多歧路之人。迷時師渡,當賴一聲棒喝。覺時自渡,自性即是慈航。惟盼開卷明心,自可拈花微笑矣。

濟佛降生於南渡之間,以大乘功,行入世法,納須彌於芥子,觀宇宙於粒砂,傳道解惑,渡人於談笑之間,讀其乩示,如話家常,一語覺迷,村嫗皆識,進可修道,退可修身,固吾人立身處世之寶鑑也。

弟子羅輯(覺揖)沐手敬序

 

1-佛即是心心即是佛

  向佛不求外表,祇注重內誠,夫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一切唯心,故不獨作出之事須從佛徑,就是心中所想,亦不能稍涉邪思,此所謂佛在心,而且時時刻刻務須具有虔誠態度,所謂虔誠兩字,作何解釋,怎樣叫做虔誠?無非四種法門,由四種淨心所成。第一信心,第二直心,第三柔和心,第四恭敬心。

  何謂信心?就是信一切眾生平等,諸法平等,與人接物,與佛長持,一切皆無怨無憎,無愛無嫌,無妒無羡,不諂不驕,眾生平等,謂之信心。

  何謂直心?與人論事,依據實際,不偏不曲,不增不減,不存偏見私見。

  何謂柔和心?所謂柔和心者,亦即同情心,視對方有何所需,有何恐懼,有何困難,以己之力,助人不足,解人疑憂,安人身心,此之謂柔和心。

  何謂恭敬心,視對方如恩人,如善知識,如父母姊妹,存恭敬心非為個人利益而起敬念,此之謂恭敬心。

  虔誠二字,就是這樣解,這樣去做,有此四種敬心,即有四種效果,得人信仰,得人親近,得人歡喜,得人敬愛,如此漫言學佛,就是為人,亦無往而不利,故虔誠二字,功效如斯。至于說到學佛入門,頗多佛徒均以為佛門深大,無所適從,其實佛道理甚顯淺,說到怎樣修特,實在是非常容易,本來佛教宗旨與儒教無稍異,既明儒說,可將儒經為例,淺說幾句,俾知門徑所在,儒教之五常,亦即佛教之五戒,不過五常太抽象,而佛教五戒較為實際,令人易學,今試舉一例,五常所謂仁義禮智信,不外佛教之五戒,所謂不殺者為仁,不盜者為義,不作邪思者為禮,不作妄語者為信,不飲辛者為智。如此比較,則佛教較為實際,較為易學,因此各佛徒請以此而深思,為學佛入門可也。世間人,多以為佛說為迷信,為消極,此又是以白作黑,大謬不然,其實佛說一切,均教人積極,如上所說,不是教人先整身,以心從事,積極為人乎,何得謂為消極,各人以為如何耶。

 

 

2-

  饒者饒恕之謂,亦即寬饒之意,與恕字差不多意思,不過嚴格分析起來,亦有分別,饒就係寬恕別人之罪過,恕就不祇寬恕別人,反之有推己及人之舉,所以古人有云其能恕乎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不獨寬恕人之罪過,反以此而自省,此之謂恕。饒就談不到後者,今特將饒字來講,而不講恕宇,就因饒易做,恕較難行,因為佛注重因果,假使別人有得罪你,而你一定要存報復之心,每事必報,則將來冤冤不息,永無了期,所以能恕則恕,得饒人處且饒人,對於被饒之人,當然衷心感謝,對於自己又方便,因心無掛礙,無報復心存在,自然空空洞洞,得大自在,何樂而不為哉,況且人得罪了你,縱使你報復了,對於以前之損失已經得不回來,然則何苦又種下冤仇,撇開學佛不講,做人亦復如是,所謂多一個朋友,好過多一位仇人也。明乎此理,便可知饒人之好處,而且能夠饒人者,心量必廣,心無宿物,心無宿物即神仙,此語頗堪細味也。

 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雨華集

38-鹽

濟公活佛著

 

鹽之為物,盡人皆知其為卑不足道之普通物品。若就其功力而言,則有舉足輕重之關係,珍饈百味,雖稱上乘,若無鹽為之調味,則必淡而乏味,是則鹽之力量可以想見。

 

惟於盛饌登枱各人嘗試之後,祇有力讚某菜之美,某菜之妙,對於厥功最偉之鹽則隻字不提,真令人為鹽大呼不值。而鹽則功成身退,此則鹽之器量更值得欽佩,不獨此也,鹽之功不祇限於調味,更有防腐作用,任何肉類有鹽拌之可以久藏不壞,而於人體又能增加力量及熱力,在任何角度看來,鹽均為有益,其地位雖卑不足道,而其功力則居上乘。

 

故為佛徒者,應有鹽一般之精神,鹽一般之量度,一心助人而不求功。參加於某一場合中而有防腐之功,不令此場合變質,處處有益於人而不求名利。

 

切不要學芫茜蔥,祇知高高在上,居於每簋肴饌之頂,在外表觀之,青青綠綠,似甚美麗,然食者於下箸之時,多先將其剔去,未必入口,是則芫茜蔥,亦僅金玉其外,不切實際,又何能與鹽之比。

雖然芫茜之為物,僅屬無才自高,仍未足為害,最下乘者為醋,一簋美味之肴饌,偶爾加以幾點醋,則全盤變味,甚而不能入口,其害尤甚於芫茜多矣。

 

社會之中,佛團之內,多有此三種人,一為鹽,二為芫茜,三為醋,應慎自選擇為之。話又說回頭,鹽既有如許好處,然則如何去學,且觀鹽之前身,鹽本為海水,因水性柔和,平滑無稜,無固執之體,載之以圓則圓,載之以方則方,處之於大洋中,亦僅容身,置於一甌一瓶之中,亦晏如也,為人若此庶幾矣。

 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