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華四集-全文

前言

本壇成立,肇自東官,經時移地易,而廣州,而濠江,以迄今日之香港,數十年如一日,屈指寒暑,凡五十更矣,壇之設,為供奉道濟活佛師尊,每逢師尊降乩,所說佛法,皆言淺而意深,多用縮龍成寸方法,依理直說,諄諄善導,字字珠璣,使智深者頓悟,而初基者漸明,誠修禪圭臬,度世之金針也,至於或有問休咎者,輒得應驗,問病求醫者,咸蒙瘳痊,其尤於月白風清之夜,春秋佳日之辰,揮灑於沙盤柳筆,談詩論道,說古証今或莊或諧,令人感動,濟師其亦風雅兼諧趣之佛歟,誠令人景仰與觀想之熱忱,無時或已。

 

昔年既已將濟師所說佛理刊印,名曰雨花集,其後又刊再集及三集,皆已公諸於世,以讀閱者眾,有見違之憾,今又刊印雨花四集,亦濟師降乩說法之記錄,凡五年之累積,同門等,恐或散失,故倡議付刊,以廣流傳,並由各同門具資印成。

 

余侍濟佛之乩凡四十餘年,只知其皆隨緣契機所答問,並能適合各階層人士,此濟佛欲以渡眾生,化眾生相之意耶。然濟佛能詩今始知之,溯自如沛師兄皈依之後,每來問乩必以詩句為答,且多精儆之句,嘗云詩足以陶冶性情,並能消閑靜慮,為學佛人士助力甚大,如能多讀多作,定可得心心矌神怡之效,但唱和首重吟侶,如緣合投契者每得佳句,觀乎濟佛之詩,其風格之清高,煉字之精妙,令人讚歎無已,爰輯得二百多首,以附刊於雨花四集之後。

 

一九八九年一月悟靈於香江

 

1-學佛三要

學佛之道,簡單非常。有所謂頓漸二法,其實法無頓漸。智者一聽便悟,故曰頓。愚者要多次提示,始能入心,名為漸。其實是二而一,一而二。

照老衲之見,學佛有三要。如欲明心,一定要依此三要行事:第一要無念,第二要無住,第三要無相。所謂無,並不是要你捨棄,而是要你作不存之想。故應以無念為本,無相為體,無住為根。

有念來時,但作幻念,不存於心,心便乾淨,就可明心。至於無相,相無實體,變幻無常,不應放在心內,而生非非之想。又無住就是前念不思,後念莫量,如此就可空此一切。否則前念今念後念,念念不忘,心中一定成了死結,一定念念貪瞋痴。試問如何了結這許多煩惱緣!

至於相字,更多煩惱。如果對相字不能打破,起了分別心,自己便思量分別:此乃善人,此乃惡人。就憑此點作了種種念頭,則煩惱隨來。須知為善為惡,事前實難鑑定。或者把善人看作惡人,被誣者當有懷恨之處,後果不堪設想。又譬如你見著一個橙,你起了分別心,這個甜,這個酸,日夕念念不忘,生起妄心,便如何得安?心如何得淨?此怎能明心?更如何見性?

 

2-無常  (諸行無常、無常經)

諸行無常

宇宙是靠運行不息,來維持其本體。因此遷移流轉,永不停頓。可知世上一切事物,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動中。所以佛說:「諸行無常」。

學佛人士必先透徹無常之理,方可啟發智慧。深知世上一切無常,無一可戀,然後才可免除一切慾念。

人生數十年,經歷幾許事物變遷,看過多少陰晴圓缺,見過幾許盛衰離合,本該早悟無常。明白世間無一永遠不變的事物,就可很清楚知道:甚麼財物,甚麼環境,都要順行,故無爭取之心。樂得一個心平無礙之境界,久之自可入空門,何來煩惱?何來瞋怨?正所謂世局如棋,有何必斤斤計較?

金剛經的四句偈:「一切有為法,如幻夢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信然!

 

無常經

佛祖曾就無常意義,講述無常經。指出俗世諸子,對塵世事物,莫不愛戀,只有三法為世所厭。此三法就是老、病、死。但厭者自厭,總無法避得過老病死之階段。佛祖特就此點激勵學佛人士,俾知無常意義。世事不足戀,不足爭,更不足留。得來如是,捨去如是,無縈於心,無掛於懷,如此則可達心平境界。

無常經之偈頌,應經常誦念,今時修無常,勝過往生受經萬場也。偈頌:

生者皆歸死,容顏盡變衰,強力病所侵,無能免斯者。假使妙高山,劫盡皆壞散。

大海深無底,亦復皆枯竭。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。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。

上至非常處,下至轉輪王,七寶鎮隨身,千子常圍繞,如其壽命盡,須臾不暫停。

還漂死海中,隨緣受眾苦,循環三界內,猶如汲井輪。亦如蠶作繭,吐絲還自纏。

無上諸世尊,獨覺聲聞眾,尚捨無常身,何況于凡夫?父母及妻子,兄弟並眷屬,

目觀生死隔,云何不愁歎?是故勸諸人,諦聽真實法。共捨無常處,當行不死門。

佛法如甘露,除熱得清涼,一心應善聽,能滅諸煩惱。

 

3-了生死  (生從何來死從何去、中陰身、臨終三要)

生從何來死從何去

了生死者,就是了了分明生從何來?了了分明死從何去?

生從何來?生從慾來。人乃慾身所成,故有所謂「無慾不成俗」之說。

至於死從何去?則一定要自己主宰。首求不入輪迴,不再受生。如不能逃避輪迴,則要自己選擇再投生人道,選擇生於有佛法可聞之世界,選擇積善之家,選擇來生父母。如此則可望在來世再勤修佛法。此乃謂之了生死。

世人欲不入輪迴,必先斷除見思二惑,使內無執著,外無執相,空其所空,不著不執。然後始能順理成章,在中陰身之階段逃避輪迴。所謂空其所空,忘其有相,以空應空,以無應無。方能將自性尋回,來去自由,不執不破。語云:「來者自來,去者自去,無相無執,心無宿物,自可如如」。如此就能逃出輪迴之一關。苟無此成就,則難成正果。死後必再在三界中輪迴受生。

 

中陰身

人死後,因生前所作之善業或惡業,在第八識(阿賴耶識)中,依其業力之牽引,又再在六道中輪迴受生。在死後至受生前之一階段,就叫中陰身。

中陰身分三個時期:()終命中有,()實相中有,()投胎中有。

一個人在臨終的一剎那,就叫「終命中有」。此時神魂飄蕩,不由自主,五官似閉塞,不聞不見。但又非失去知覺,似知而不知,似覺而不覺。在靜靜感覺中,身體如浸在冷水內,又如自身為水所溶解,但並不覺痛苦。此時好像空無所有,而感覺風力很大,吹著自己忽東忽西,忽上忽落,雖出盡氣力亦不能把持。如是者經過三日,忽見一人,十足自己一樣,臥在床上,然後始知自己辭世,耳畔亦聞哭聲。此時意欲還陽,但不可能。在惶惑中又過四日,合共七天,忽見諸神諸怪,都來向自己出現。此時已到「實相中有」。

在實相中有時期,切要注意,所有善相化身,惡相化身,甚而冥王夜差,地獄刑具等審判形象,一切皆是化相,勿當其有,勿生恐怖。一心觀想任何一佛,絲毫不可放鬆,發揮自己定力。因為在實相中有時,一切化相,並非諸神諸尊之化相,乃是本人自心唯識之幻化,一切都是幻相。明白其中究竟,當可不生恐怖,有助定力之產生。在此時期最難支持者,就是審判。所謂審判,在表面則是冥王之審判,其實就是自我審判,唯識之審判。生前善惡,無一漏網,而自己審自己,最公平最清楚。如果生前作惡,到了此時,自生於心,所謂問心有愧,如何能支持自己不生恐怖?此時唯有應自知其過,立願悔改,刑具在前,如看不見,勿生恐怖。一心觀想諸佛,自能出此審判之魔境。

審判過後,有善相諸尊,惡相諸尊向你招引,或作獸身,或作怒容,更有作恐怖現相來接引亡者。此時你如果智力定呆,不生疑慮,奔向光明,便可得度。如定力不足,業力深重者,見光生畏,不肯投入,反而歡喜暗處。如是投入,必再輪迴。此時已到「投胎中有」。

在七七四十九日過後,如未得度,必須入胎。此時要懂得「閉胎門」之法。在將入胎時,必先見有雙身佛相,作男女交合狀。此時偶一動念,便即入胎。所以人乃慾身所成,就是此理。生從何來?乃由慾來,當可了了。故一見雙身佛相,切不可動念,更不可生瞋。只要明白此乃幻相,一心觀想任何一佛,或觀想觀自在菩薩,則胎門必閉,可以得度而不入輪迴。萬一在緊急關頭,身而入胎,則輪迴難免。此時惟有施行「擇胎法」。因既定輪迴,必須投胎,只有選擇來生父母,避免投入其他惡道。擇胎之法,必先明白各道種種境象,然後才能擇道而行。但最主要者,心中時時觀想佛尊,方有定力去選擇也。

六道之境象,概如下述:

()前面現有金殿,鮮花如錦,微香如鼻,此乃天道。此間不知佛法,福報一盡又要輪迴,不能投入。(所謂投入,就是向此而行。)

()如現森林密佈,眾人來往跳走不休,此乃阿修羅道。不可投入。

()忽現山巖洞穴,黑暗無光,此乃地獄道。萬忽投入。

()或現荒涼平原,罕有人跡,草枯木落,此乃餓鬼道,更不可投入。

()如見巖谷深幽,如煙如霧,眾人所穿,盡皆美麗非常,裝朿入時,此乃畜生道,又不可投入。

()若見房屋櫛比,道路整齊,人畜怡怡,安閒不忙者,此乃人道,可以投入。

既明六道種種境象,應選人道,然人道又要選洲,今再述選洲之法:

()如見湖邊樹木茂盛,人畜眾多,水起波浪,此乃東勝神州。此間無佛法,不可往。

()如見湖水黃濁,樹短不高,此乃西牛賀洲。仍無佛法,不可往。

()如見高山峻嶺,寸草不生,道路崎嶇,此乃北俱廬洲。又無佛法,不可往。

()如見宮殿黌府,車馬絡驛,此乃南贍部洲。即各位現在所居之世界。有佛法可聞,必駐足此。

道既擇,洲已選,已算有定力。但仍須選擇來生父母。到了南贍部洲,必須昂頭觀看,見有光圈在屋頂之上,隱隱聞有鐘聲者,此乃積善之家,可奔身投入。奔時宜用力直撞,則可免逆產之苦。

總之,在中陰身時,應謹記下列三要點:

第一:所見一切,皆為幻相,並非實有,不可恐怖。一心觀想諸佛,可增定力。

第二:未入胎門時,見雙身佛不可動念,自不入胎。如不入胎,可免輪迴,不受輪迴,可以究竟。

第三:在入究竟時,必先經過三絕壁,然後才可登佛國。所謂三絕壁是貪瞋痴三毒所成。三絕壁非常難過,但我們有優厚條件。因為康濟園在半山,有了中站,可以歇腳,始終可以攀過也。

 

臨終三要

人之將終,心神彷彿意志迷亂。加以四大分離,痛苦莫告。此時心猶戀戀,故最容易生瞋動怒。苟有此情,難於歸佛。神飄魄蕩,無所引憑,故難得近佛,甚至不能超生。為人子者,於父母將終之時,首宜歡顏侍候,忽使其生瞋為第一要。

第二要戒哭泣,因哭聲使臨終者聞之,引起愁緒,幻念前事,自生一種戀戀不願行之念,易致觸犯一切。

第三要盡量給予所需。欲食何物,務必達彼目的,以息心願。則可免在第八識中,存有不足的印象,引致來生生出許多貪念也。

三要之中,臨終者及侍奉者都要謹守,不可大意。昔清朝某帝虔心向佛,功德甚大,可登極樂。惜於臨終時,侍娥撐扇為彼生涼,不慎將扇誤觸其面,帝因此由腦生瞋,致前功盡廢,不能抵達彼岸。以一刻時間而未能得度,非常可惜,為人子女者其監諸!

 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