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華三集-全文

第一章    明心見性

1-心性

心,不是心臟之心,是心思思之心,所以心是思維。心念如瀑布,湍流不息,無時或停。性是性格,性是有生俱來,含藏不動。

心與性是二而一,一而二,其分別知在於一動一靜。猶如水之與波,水平如鏡,清澈可照。然因風起浪,則波濤起伏,洶湧不停。性猶止水也,如春水一池,寂然無動。心猶波也,從念生風,由欲起浪。所謂心猿意馬,動蕩不停就是指此。

學佛人士首重修心,要使心中妄念止息,一心不動。能修到不動心,即能回復本來之性。猶如風止波平,即能回復水之靜態也。學佛求明心見性,就是此理。

 

2-心念

心隨念轉,念可縛心。可知心是常受外境之影響,被動而不能自主。

正心篇云:「住則生心」。住者住著。念秧住著在心中,生根茁芽,妄念頻生。所謂心有掛礙,其心必生。則心不能清靜,不靜即惑,有惑則迷。

心最好無念。但即使有念,能不住,就可還原。故無論發生任何念頭,切不可把念秧住著心內。來者自來,去者自去,空無所住,則心可回復清靜。

儆修篇有云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凡夫有七情六欲,實在不易不起念。如能有念即覺,就可不住生心。覺者醒覺,對念頭想一想,想通想透,研究後果,後果一明,其心自覺。故覺乃止念良方。

 

3-意志

意就是意念,由念所生之一種希望,是非常空泛之一種企圖。佛家叫做妄念,道家叫做虛無,儒家叫做幻覺。

意是煩惱根源。因為意念是由六根六塵之感染,加以業力之作祟而起。故意念是由外誘而生。如不能控制,必起得心。欲得不達,則後果不堪設想。所以佛家要止念滅念。

志就是心中決定不移的一種方針。既定此志,無論任何環境亦不放棄。佛家叫做願,亦叫誓,道家叫做向,儒家叫做堅持。

志是心願,願從心起。只要一心一德,依循正軌,毅力實行,必有成果。

故有意不如立志,立志一心向佛,必可究竟。

 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雨華再集-全文

雨花再集緣起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楊悟平誌

吾人皈依佛門,師奉濟公活佛,得聆訓誨,對為人之道,禪宗真諦,備受教益。歷年記錄,後至者未能盡窺全豹,十數年前,由定深兄蒐集多年訓示,編成雨花集,以供同閱習。距今多年,所積訓示,又已盈尺,因是有雨花集之編,由定邦兄竟其全功。今值編印選集,特為重刊,無非欲令法音宣流,普及眾生而已耳。

 

1-為人難乎

所謂登天難,為人更難;黃蓮苦,貧窮更苦;春冰薄,人情更薄;江湖險,人心更險。若能慣其難、甘其苦、知其薄、測其險。則為人可以應世裕如,可以成仙成佛。

人之所以煩惱,就是受心魔所困擾。心魔者,求欲之滿足也。解除心魔之法,有如下述之四首詩:

(一)鵲噪非為吉,鴉鳴不是凶,人間凶與吉,豈在鳥聲中?!

聞鵲噪而喜,鴉鳴而憂,就若惹來許多不必要之煩惱。信佛人士生死亦不究,況吉凶乎?!

(二)耕牛無宿草,倉鼠有餘糧,萬事數已定,浮生空自忙!

假使耕牛量淺,認為日忙夜忙,反無隔宿之草。鼠子為患人間,反有吃不盡之糧,因而不平。如此又生煩惱。殊不知牛與鼠,一明一暗,處境絕不相同。為人如是想,當可固窮也。

(三)雀啄復四顧,燕寢無二心;量大福自大,機深禍亦深!

勿謂以機謀對人,便算智者。食而不甘,寢而不安,如雀之啄,頻頻四顧,防人之襲,豈得安心?反之不若燕之安於巢,與人無忤之為樂也。

(四)兔死因毛貴,龜亡為殼靈;不如無用物,安樂過平生?!

炫耀於外而強出頭,時招殺身之禍,何祇龜兔而已。大智若愚,深藏若虛,是真智也。

 

2-性善

人之初,性本善。由善而變惡者,乃受六塵所染,而非本性中帶有惡念也。試看嬰兒,祗會用手攫食物,不會用手打人。打人屬惡,攫食屬慾。慾是天賦因生存所需,故不能視為惡。嬰兒飢餓時就求食,得食之後,便感滿足,不求精美,不求多有,這就是人之本性。

人之慾念因受環境所誘,逐漸擴展,不獨求得,得而求精,精且貪多;得則可,不得則巧取豪奪,結果弄成罪惡。此乃慾之擴展而成性之轉變。因此,勸人為善,不外是範圍慾之擴展,使不致泛濫而成為罪惡而已。

 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雨華集-全文

乙丑桂秋。訪求衲數十年來乩壇語錄,暨前後選集,彙輯成書。顏曰:「道濟雨花新輯」。既殺青,將付梓,丐序於衲。因鑒其向道之誠,益喜其自覺覺人,自渡渡人之志,聊贈一偈。

偈曰:一心即佛,萬流歸一,三千大千,慈航唯一。

弟子勉乎哉!他日靈山會上好相見也。

道濟合什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序(一)

 

蕭蕭黃葉,颯颯金風,清秋氣爽,胸懷豁朗,閒倚孤松,細看奔流,偶有棖觸,慨嘆人生如寄,有若流水行雲,瞥眼而逝,了然無蹤。涉境生心,撩起閒愁,則六根難淨矣。

夫,流水無情,終趨洋海,白雲出岫,飄散穹蒼,與其蕩漾於溪澗之中,氤氳於岩壑之間,動靜不同,聚散有異,世事無常,固如是也。若心有所住,相又何能空,相隨念起,亦隨念滅,攝心止妄,應無所住心,雲隨風散,碧空如洗,復見本來;正如靈台清湛,無所障礙,本性自見,否則涉境添愁,縈懷於流水行雲之中,著相遐思,心扉緊閉,豁通難期,無異自溺苦海。

道濟禪師,前身羅漢,再來遊戲人間,裝瘋佯狂,以排遣其一副熱心腸,所作所為,悉本我佛慈悲之旨,無忤於癲僧之號,終能證果菩提,得成佛道,永留面目於人間,如斯大智慧,豈能以癲目之哉!若目以為癲者,其人便著於相,難聞佛法矣。

道濟壇場,地雖不廣,然而幽雅清靜,供奉

道濟禪師,門下士庶,翰墨結緣,清操脫俗,師徒暢,顯揚佛理,力闢邪異,端風衛道,有金石之音,無鄙俚之詞。堂前佳士,為弘師訓,選集菁華,刊行於世,暮鼓晨鐘,殊堪嘉尚。因書數行,以誌其盛云爾。

 

歲次己未霜降之月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赤松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序(二)

道濟雨花新輯者,蓋濟佛傳燈之作也。弟子等問道於沙盤柳枝之間,獲寶訓於佛壇乩筆之下,天花雨降,頑石何止於點頭,片語覺迷,指心而歸淨土,乃知菩提無樹,色空即是真如,信是有緣,眾生皆有佛性。

惟念三千大千世界,正多歧路之人。迷時師渡,當賴一聲棒喝。覺時自渡,自性即是慈航。惟盼開卷明心,自可拈花微笑矣。

濟佛降生於南渡之間,以大乘功,行入世法,納須彌於芥子,觀宇宙於粒砂,傳道解惑,渡人於談笑之間,讀其乩示,如話家常,一語覺迷,村嫗皆識,進可修道,退可修身,固吾人立身處世之寶鑑也。

弟子羅輯(覺揖)沐手敬序

 

1-佛即是心心即是佛

  向佛不求外表,祇注重內誠,夫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一切唯心,故不獨作出之事須從佛徑,就是心中所想,亦不能稍涉邪思,此所謂佛在心,而且時時刻刻務須具有虔誠態度,所謂虔誠兩字,作何解釋,怎樣叫做虔誠?無非四種法門,由四種淨心所成。第一信心,第二直心,第三柔和心,第四恭敬心。

  何謂信心?就是信一切眾生平等,諸法平等,與人接物,與佛長持,一切皆無怨無憎,無愛無嫌,無妒無羡,不諂不驕,眾生平等,謂之信心。

  何謂直心?與人論事,依據實際,不偏不曲,不增不減,不存偏見私見。

  何謂柔和心?所謂柔和心者,亦即同情心,視對方有何所需,有何恐懼,有何困難,以己之力,助人不足,解人疑憂,安人身心,此之謂柔和心。

  何謂恭敬心,視對方如恩人,如善知識,如父母姊妹,存恭敬心非為個人利益而起敬念,此之謂恭敬心。

  虔誠二字,就是這樣解,這樣去做,有此四種敬心,即有四種效果,得人信仰,得人親近,得人歡喜,得人敬愛,如此漫言學佛,就是為人,亦無往而不利,故虔誠二字,功效如斯。至于說到學佛入門,頗多佛徒均以為佛門深大,無所適從,其實佛道理甚顯淺,說到怎樣修特,實在是非常容易,本來佛教宗旨與儒教無稍異,既明儒說,可將儒經為例,淺說幾句,俾知門徑所在,儒教之五常,亦即佛教之五戒,不過五常太抽象,而佛教五戒較為實際,令人易學,今試舉一例,五常所謂仁義禮智信,不外佛教之五戒,所謂不殺者為仁,不盜者為義,不作邪思者為禮,不作妄語者為信,不飲辛者為智。如此比較,則佛教較為實際,較為易學,因此各佛徒請以此而深思,為學佛入門可也。世間人,多以為佛說為迷信,為消極,此又是以白作黑,大謬不然,其實佛說一切,均教人積極,如上所說,不是教人先整身,以心從事,積極為人乎,何得謂為消極,各人以為如何耶。

 

 

2-

  饒者饒恕之謂,亦即寬饒之意,與恕字差不多意思,不過嚴格分析起來,亦有分別,饒就係寬恕別人之罪過,恕就不祇寬恕別人,反之有推己及人之舉,所以古人有云其能恕乎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不獨寬恕人之罪過,反以此而自省,此之謂恕。饒就談不到後者,今特將饒字來講,而不講恕宇,就因饒易做,恕較難行,因為佛注重因果,假使別人有得罪你,而你一定要存報復之心,每事必報,則將來冤冤不息,永無了期,所以能恕則恕,得饒人處且饒人,對於被饒之人,當然衷心感謝,對於自己又方便,因心無掛礙,無報復心存在,自然空空洞洞,得大自在,何樂而不為哉,況且人得罪了你,縱使你報復了,對於以前之損失已經得不回來,然則何苦又種下冤仇,撇開學佛不講,做人亦復如是,所謂多一個朋友,好過多一位仇人也。明乎此理,便可知饒人之好處,而且能夠饒人者,心量必廣,心無宿物,心無宿物即神仙,此語頗堪細味也。

 

文章標籤

tc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